首頁僑鄉(xiāng)專題—正文
分享到:
烈樓港|千年古渡聞潮聲
2023年12月08日 17:17 來源:海南日報

烈樓港沿岸已成?诰坝^帶。 本報記者 張茂 攝

  ■ 本報記者 梁君窮

  開篇的話

  大海之南,神奇之地。海南,是中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千百年來,海南先民傍海而居、向海而興、拓海而榮,形成了豐富而又特色鮮明的海洋文化。海南日報文化周刊今起開設(shè)“深藍(lán)”版,在這片“深藍(lán)”里,有迷人的港灣、豐饒的物產(chǎn)、悠遠(yuǎn)的漁歌、獨特的民俗,還有海島人民世世代代與大海共榮共生的拼搏和探索。

  南溟奇甸,因海而生,因港而興。在海南,港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吧钏{(lán)”開篇將帶您穿越時空的隧道,尋跡海南古港口。我們將從古港口的地理、生態(tài)、人文、物產(chǎn)、漁民故事等方面,挖掘和展示海南獨特的海洋文化風(fēng)情,感受海南古港口的文化魅力。

  “烈樓港,在縣西北三十里烈樓都。水自五原鋪下田澗流出成溪,至此與潮會成港……”循著史書上的寥寥數(shù)筆,去找尋烈樓港的位置。

  它在哪?是否還有痕跡?在海口市西海岸長香路附近,五源河入海口與海南國際會展中心中間,一座高大石碑立于海岸椰林之間,上面“西漢烈樓港 伏波將軍登陸處”幾個大字寫得分明,還描了紅,生怕過路的人們錯過與千年古港的邂逅。

  是這里嗎?一個不大的港灣,?恐鴰姿覞O船,海岸像一個城市休閑公園,還有游人在散步。

  是這里了,有史書為記,有專家考證,有五源河為憑,這里就是那座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古港,這里就是彰顯開放氣質(zhì)的文化坐標(biāo)。

  融合 | 漢軍登陸處

  踩著海岸的礁石,北望,海峽對面的建筑若隱若現(xiàn),不禁想到一個問題:我們應(yīng)該以什么樣的視角來看待烈樓港?是一處古跡舊址?還是一處旅游勝地?

  也許這兩者都還不夠,只有回望歷史才能想得清楚。我此時踩的這一塊礁石,眼前的這一片沙灘,可能在2100多年前的一天,也曾被一群手持大漢軍旗的士兵所踩過。這只是他們南征的一站,他們只是面對一個新奇的地方,不會知道自己從船上走下的這幾步,對海南而言是多么重要的幾步。

  史載,西漢武帝時期,南越國發(fā)動叛亂,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朝廷派出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前往平叛。很快,南越國覆亡,漢軍在追擊的過程中登上了海南島。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朝中央政府在嶺南設(shè)置九郡,其中儋耳、珠崖二郡設(shè)在海南島上。

  在此之后,海南與中原各民族的交往互動不斷發(fā)展,以后無論多少文人士子,只要論及海南與中原的關(guān)系,無不要回到漢武帝時期的這一次行動,無不要回到這一個烈樓港。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所以,今天我們看待烈樓港,首先不得不從“中華文明突出的統(tǒng)一性”這一維度進(jìn)行考量。漢軍登陸烈樓港,開啟了海南與中原更緊密的交流,正是中華文明“百川歸!边^程中的重要一步。在這一自然的歷史進(jìn)程中,海南與中原各民族在相互學(xué)習(xí)借鑒中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最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以及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rèn)同。

游客在烈樓港石碑前注目。 本報記者 袁琛 攝

  和平 | 樓船布列處

  無論是西漢的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還是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他們究竟有沒有踏足海南,歷史上眾說紛紜,哪一方的說法都沒有十足的鐵證。但這并不妨礙烈樓港在兩漢魏晉南北朝諸代成為海南島對外交流的重要港口。

  在中國,地名的由來往往與歷史典故緊密相連,地名也是歷史變遷的見證!傲覙恰边@一名稱從何而來?明正德《瓊臺志》中,給了兩個含糊的說法,一是“漢軍渡海樓船布列之處”,二是“又似焚樓之意”,究竟是哪個,編撰者唐胄自己也說不清,干脆甩甩手,只留下一句“未知孰是”,你們后人爭論去吧。

  所謂的“漢軍焚樓說”,是說漢軍登陸后,為表死戰(zhàn)之決心,下令焚船,于是最后得到了勝利,烈樓港因而得名,頗有項羽破釜沉舟的味道。但許多學(xué)者考證后認(rèn)為,這種說法不太靠譜。如果需要漢軍破釜沉舟,那應(yīng)該是一場不小的戰(zhàn)爭,但在史志中沒有發(fā)現(xiàn)漢軍登陸海南發(fā)生大戰(zhàn)的記載,蘇東坡也有詩說:“稍喜海南州,自古無戰(zhàn)場。”

  另一方面,如果伏波將軍麾下的漢軍真是焚燒樓船、進(jìn)行慘烈戰(zhàn)爭,何以古往今來海南各地的伏波廟香火不絕?何以人們對伏波將軍感念千年?雖然歷史無法完全還原,但也不應(yīng)平白將一個“破釜沉舟戰(zhàn)爭地”的形象添加給烈樓港。于情于理,我們更愿意相信“烈樓”是“樓船布列之處”之意,這契合了人們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

  撣去“焚燒樓船”的塵煙,會發(fā)現(xiàn),烈樓港在上千年的時間里都是海南重要的港口,為海南與內(nèi)陸交往互動提供便利。在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今天的海甸島、新埠島還沒有成形,烈樓渡(“渡”是渡口性質(zhì)的碼頭,是港口的前身)是距徐聞最近的港口,史書上說從徐聞“那黃渡”出發(fā),小午就能到烈樓港。雖然離城較遠(yuǎn),但在物流不多、人流為主的時代,烈樓渡的優(yōu)勢仍然十分明顯。

  開放 | 底蘊與未來

  唐宋之后,烈樓港因為遠(yuǎn)離南渡江,遠(yuǎn)離城市,加上海峽上物流運輸更為繁忙,烈樓港逐漸讓位于白沙津、?谄值雀劭,但很長一段時期內(nèi)仍作為私渡存在。直至后來被廢,烈樓港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而作為行政區(qū)劃的烈樓也先后改名為那樓鄉(xiāng)、長流鄉(xiāng)、長流鎮(zhèn),“烈樓”這個名字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

  在挖掘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今天,古港也迎來了新氣象。近年來,?谑袉游骱0陡脑,古港煥了新顏。古港海岸,綠樹成蔭,步道修葺一新。椰林下,市民散步、騎行、玩滑板;海邊棧道,游客欣賞落日風(fēng)光。

  古港旁還開設(shè)了名為“Origin”的驛站,建筑設(shè)計現(xiàn)代簡約,營造出時尚氣氛,白色的房子靜臥在海邊,年輕人在這里品嘗特色咖啡,還可以配上精致的甜品小食,展示了現(xiàn)代都市的開放姿態(tài)。

  他們的前方,古港內(nèi)?恐遏~歸來的漁船,身后,眾多嶄新建筑構(gòu)筑了城市的模樣。這些建筑中,海南國際會展中心格外顯眼,整體建筑造型宛如一只展翅飛翔的海鷗,這是這座城市的美學(xué)新坐標(biāo),也是這座千年古港的另一種注釋。

  烈樓港有著開放的文化基因,漢朝軍隊在這里登陸,開啟海南與中原文化融合的新步伐,誰能說這不是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呢?千年前舟楫從這里駛出,穿行于瓊州海峽之上,往來于四海八方,誰又能說這里不是一處彰顯開放底蘊的文化坐標(biāo)呢?

  時過境遷,古港廢棄,但當(dāng)我們重新去找尋、凝視,歷史的余筆依然能為我們寫出厚重的詩篇,體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觀照。烈樓港數(shù)百米外的海南國際會展中心,許多開放的盛會曾在這里舉行,許多五湖四海的朋友曾在這里歡聚。單單是今年春天舉行的第三屆消博會,就有來自6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超過3300個品牌“赴約”參展,體現(xiàn)瓊島開放的新活力。

  朋友,你若來到自貿(mào)港,來到這座開放的海濱城市,不妨踱步來此,品一杯咖啡,聽一聽海潮,潮聲中,說的分明都是那千年古港的舊事與新生。

編輯:陳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