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今天我們如何做青年?
■ 從歷史細節(jié)見百年黨史
在物質豐富、生活安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謹記前輩遺志,無論在什么樣的情境下,勿忘青春的底色是奮斗。
電影《1921》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的獻禮之作,這幾天,《1921》的點映活動讓不少觀眾一睹為快,電影也獲得諸多好評!1921》講述的是,在國際國內局勢緊張的1921年,一群平均年齡僅有28歲的愛國青年排除萬難,創(chuàng)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從此改寫了中國歷史與人民命運的故事。
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共有13人參加,其中最小的劉仁靜只有19歲,最大的是45歲的何叔衡。這群代表相當于今天的80后、90后、00后。但100年前,正是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8歲的年輕人,創(chuàng)立了中國共產(chǎn)黨,成就了這件開天辟地的大事。
《1921》并沒有“神化”這群革命者,恰恰相反,它著力凸顯與刻畫的是這群年輕人“平凡”的一面。偉人也是凡人。但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偉人,是因為他們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作出了不平凡的選擇。
100年前的中國,掙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泥潭。100年后,歷史已經(jīng)證明: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才能發(fā)展中國。電影里的1921年,李達看見了對面窗臺的小女孩;2021年,在一大會址門口也有這樣一個小女孩。這既是精神的傳承,也是共產(chǎn)黨給中國帶來翻天覆地變化的縮影。
《1921》讓觀眾跟隨著那群年輕人一起回望建黨的初心,也啟迪年輕觀眾思考:100年前,那群年輕人是這樣做青年,今日的我們又該如何做青年?
嚴格來說,“年輕人”與“青年”并不等同。年輕人只是一個年齡劃分,但青年除了年齡劃分外,它還具有重要的社會內涵。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也時常出現(xiàn)“青年”“少年”,但指的不是特定年齡層的人群,也沒有其他寓意。直到晚清民初,國破家亡、救亡圖存成為首要任務的時代背景下,不少有識之士開始“發(fā)現(xiàn)”青年。
“五四”運動讓青年階層登上歷史舞臺,青年們以他們的朝氣、勇氣、銳氣和志氣向時人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很顯然,青年可不僅僅是一個年齡的概念,青年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主體和主力軍,承擔著進步和復興的使命。
在生活安逸的時代,我們更應該謹記前輩遺志,勿忘青春的底色是奮斗。青年應該主動匯入時代潮流,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青年們要踩著時代的鼓點,既“與時偕行”,又只爭朝夕;既看到光明前景,又看到道路坎坷;既懷抱美好期待,又不畏百轉千回。
《1921》中,100年前的那群年輕人就是這樣做青年的。今天和以后,我們也別忘了要這樣做青年。
□陳子非(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