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正文 分享
國象“作弊門”持續(xù)發(fā)酵,智力運動如何拯救公信力?
2022年10月09日 09:17 來源:羊城晚報

  國際象棋的“作弊門”事件,現(xiàn)在仍不斷發(fā)酵,不但波及整個國際象棋界,而且還可能對包括圍棋在內的其他智力運動產生影響。

  事情的源起是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爾森在9月初的比賽中爆冷輸給了19歲的小將尼曼,53盤慢棋不敗的紀錄被終結,此后他宣布退賽。

  兩人在半個月后的另一項賽事中再次相遇,這次卡爾森只下了兩個回合就認輸并退出了比賽,并暗指對方有作弊嫌疑。事情最近又有了新的進展。

  先是卡爾森在9月底終于打破沉默,明確表態(tài)稱自己懷疑尼曼作弊,“在我倆的整盤棋中,我覺得他一點都不緊張,甚至沒有專注于關鍵局面。”

  最近,在國際象棋網站完成的一份長達72頁的調查報告中則顯示,雖然尼曼聲稱自己此前只有在12歲和16歲時有過兩次作弊,但事實上他有在100多次網上比賽中“獲得非法幫助”的重大嫌疑。

  尼曼是否在和卡爾森的對局中作弊,目前還莫衷一是,畢竟暫時沒有足夠的客觀證據(jù)。但是,隨著這一事件的持續(xù)發(fā)酵,折射出了多方面的話題,甚至有可能影響國際象棋乃至所有智力運動的根基。

  人工智能軟硬件的快速發(fā)展,已經讓人類在所有智力運動的賽場上都無法望其項背,就連有“人類智慧蛋糕上的草莓”之稱的圍棋都難以幸免。變化數(shù)量較少的國際象棋更是早就“淪陷”多年。

  在人與人的賽場上,“稱王稱霸”的人工智能已經全面民用化,甚至被當成了作弊利器。此前國際象棋也曾爆出過多起作弊丑聞,作弊方式多是利用上洗手間的時間,用手機接收場外同伙利用人工智能算出的應對方法,但這一招很容易引起外界懷疑,手機也容易暴露在視線中。

  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想出用其他更隱蔽的方式進行作弊的信息傳輸方式,作弊者的確有可能在極短的時間里從無名小卒變成擊敗世界冠軍的天才。尤其是,也許是礙于這項運動的優(yōu)雅傳統(tǒng),國象的安檢一直比較走過場,“防君子不防小人”,對骨傳導耳機之類的小器械的檢查確實乏力。

  “作弊門”在尼曼身上引爆不是偶然的。一方面,他此前的排名和成績都毫不起眼,去年他甚至都還沒有排名,躥升速度太過驚人;另一方面,他此前有作弊的前科,僅是他自己親口承認的就有兩次。此外,由于尼曼這次的對手是卡爾森,卡爾森統(tǒng)治國象棋壇多年,相比起“輸不起”推卸責任的可能性,他對于棋局的“人味”和“機器味”的區(qū)別判斷,應該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無獨有偶,圍棋也陷入了類似的風波。在今年2月的農心杯三國圍棋擂臺賽上,中國隊主將柯潔在輸給韓國選手申真谞后借著轉述網絡評論區(qū)的方式,隱晦地質疑申真谞有利用去洗手間的機會作弊的嫌疑,外界也存在認為申真谞的下法和人工智能重合度太高的觀點。

  相比起“渾身都是破綻”的尼曼,申真谞的可信度無疑要高不少,畢竟他履歷過硬,練習棋藝的公開方式本就是大量地和人工智能的對弈。但是,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柯潔作為久經沙場的頂級高手,他的棋感遠非常人可比,所以,如果連他都會產生懷疑對手“不是人”的想法,人們也不應該不由分說地就將他的言論簡單定義為“輸不起”和“甩鍋”。

  無論如何,圍棋和國象這類智力運動,確實有必要對比賽制度進行革新。無論是更細致的安檢制度,對有過作弊劣跡的選手更嚴厲的處罰和禁入措施,乃至針對場內外串通作弊的直播的延時設置,都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而對于棋手的合理懷疑,也應該有一套機制去調查和求證,而不是不了了之。否則,這些項目的“猜疑鏈”只會越拉越長,其公信力也有坍塌之虞!

  羊城晚報記者 趙亮晨

編輯:陳少婷